有效借力民间组织 促进社区现代教育
摘要:利用社区民间组织是合理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正确途径。社区教育以其面向对象和资源利用的全面性、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和持续性以及服务功能的明确性等特点,使其在满足社区居民全面和谐的发展方面承担着独特的功能。民间组织的组织目标与发展功能与社区教育实践具有充分的相似性,利用社区民间组织是合理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正确途径。关键词:民间组织 ;社区教育;功能发挥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内全体成员,开展旨在提高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利用社区民间组织,是促进社区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正确途径。可以说,社区教育以其面向对象和资源利用的全面性、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和持续性以及服务功能的明确性等特点,使其在满足社区居民全面和谐的发展方面承担着独特的功能。长寿社区位于普陀区东南端,是全市唯一一个横跨苏州河的街道,面积4.0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37个居委会,重点商务楼宇42幢。现有居民3.3万户,户籍人口10.09万人,常住人口逾15万,其中老年人口近3万,白领人群约5万。人口结构体现出老年群体多、白领群体多、高层次人群多的特点。多年来,长寿社区教育立足社区实际,围绕“繁荣、和谐、人文、宜居”理念,秉持苏州河文化底蕴,构建起“政府推动、民间自发、资源整合、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建设体系,着力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着力引导民间组织第三方力量参与构建新型社区教育、社区治理体系,着力探索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在加强社区教育、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长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健全“上下联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专门成立学习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确立了“党工委领导、行政推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推进格局。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交错、互联互动”的工作力量,以社区学校为核心,分校和居委会学习点为辐射点,组建一支有6名专职教师,26兼职教师和200多名社区活动指导员的师资队伍。构建起“目标明确、广泛参与、全面覆盖”的评议体系,坚持将社区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施“四个纳入”和社区“双评议”的社区教育评议体系。一、激发民间组织活力长寿发挥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各类协会的积极作用,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化为民间自发需求。设立社团工作专项奖励基金,扶持特色社团,规范常规性团队,展示亮点团队,让民间组织在学习型社区发展中充分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开展“星级团队”的评比活动,极大地促进民间组织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设计良性运作体系。长寿以社会化运作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方式,探索并实践出一整套协调互补的运行体系。长寿建立了全市第一家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作为民间组织服务与管理的枢纽和培育民间组织的“孵化器”。配备具体工作人员16名,设立政府购买服务的专项资金150万元,辟出150平方米专用场地,实行契约化管理,形成社区民间组织工作合力。该组织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上海市社会工作示范单位、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中国5A级社会组织等。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依托“邻里中心”培育孵化基地和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金,孵化出全市第一个社区慈善超市,设立慈善菜单、夕阳绿叶、流动剪艺(磁性剪贴)馆等项目,帮助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打造终身学习新模式。终身学习有赖于市民自发参与、组织和运作,从2010年起,普陀区开展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建设,长寿社区招募了80名志愿者加入到推进员队伍中。2013年底,长寿社区筹备成立“终身学习推进员管理委员会”,同时开展课题《关于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培育的研究》,探索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路径。二、整合社区学习资源在教育资源的运用上,我们立足于打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界限,形成各部门、各领域教育资源的互补共生与整合。1、搭建教育机构平台依托社区学校和12所分校,充分发挥其社会动员能量,全年开设120多个教学班,全年招收学员4288名。开设瑜伽、摄影、太极、茶艺等特色课程。成立了24个长寿街道居民区学习点,做好标准化学习点建设,力争办好家门口的居民学习点。搭建科普教育平台,依托“长寿大讲坛”,全年开设24场讲座,为3000多名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宣讲,推进“街镇老年学校能力提升和标准化建设”实事项目,开展上海市“全国科普日”长寿社区系列活动。搭建网络教育平台,街道率先在社区学校建成社区信息苑1个,下设4个分苑,打造覆盖全社区、开放式的社会教育资源窗口。2、搭建社会资源平台实现社区居民“十五分钟学习生活服务圈”,成立了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蓓蕾中心,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夏令营、“冬冬乐”等素质教育活动。实现社区与驻区单位资源的整合,发动组织驻区单位开展组团服务社区、楼宇,将中国移动“道德讲堂”、工商银行金融知识讲座等资源免费输送至社区居民。实现学校与家庭资源的整合,每年举办长寿社区“教育进社区、教育进万家”教育咨询会,组建6支青年教师与社区单位志愿者团队每周为小区居民提供课程培训,辐射2000人次。3、搭建文化资源平台依托社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2014年4月创建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创意手工体验基地”M50漫生快活陶艺体验馆,成立长青文化艺术中心“钱惠丽工作室”、组建长寿社区“白领话剧社”等多种类型学习品牌,建成7大类社区教育基地,着力打造长寿都市文化氛围。三、打造新型学习型组织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变政府主导为民间自发,学习型社区建设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长寿社区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程度,居民的学习诉求在各类学习型组织中得到满足。1、提高居民自主学习能力。长寿社区通过寓教于乐、怡情养性的学习方式,以老带新的滚雪球方式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社区居民中不断培育壮大学习人群。在民间组织以及社工的运作下,带动广大市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自我学习的能力,实现了“社区——社团——社工”的互动。每年开展多次问卷调查和意见反馈,建设30个居民区图书室,每天有近500人次借阅使用。2、增强机关干部带头学习动力。长寿社区将集中学习作为常态,历届领导保持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的前瞻性、连贯性、一致性,街道机关每年都要围绕年度重点、热点话题,组织2-3次大型学习交流会,1300多人次参与。3、提升企事业员工参与学习积极性。长寿社区以“长寿楼宇综合服务站点”建设为契机,对社区内4000多家企业,3万多名不同层次的白领群体,定期开展白领讲座及送教进楼宇的“白领课程”。成立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基地,借助民间机构力量,将能力培训、兴趣学习项目带入基地。4、涌现众多学习型家庭。长寿社区积极开展学习型楼组和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举办社区学习型家庭成果展、“小手牵大手,共读经典”等活动。2012年至今,评选出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3户,上海市学习型家庭示范户3户;普陀区低碳家庭10户,普陀区十佳“绿色家庭”1户;100户家庭获得街道“生态之家”称号。优秀案例编写成《学习型家庭个案集》。5、培育一批学习型团队。长寿社区以展览、座谈、汇演等形式,注重分享市民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就。各类群众活动团队204支,共5547人。团队实现自主运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注重骨干培养。6、针对性学习培训项目。根据社区内不同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为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青少年活动“启航工作”;开展社区女性烹饪培训、手工编织培训;“阳光之家”为社区残障人员进行健康生活辅导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街道残疾人工艺品制作服务社引导残疾人自主就业,街道以1:1的比例进行补贴。体现社会化运作特色长寿社区整合多方资源,实现社会化运作模式,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形成了一批领先的、引领的、标志性的公共服务品牌项目。其中,长寿邻里中心平台引进公益性社会组织9家,引进旅游咨询、音乐艺术培训、蔬菜配送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13项。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设立剪爱幸福驿站5个服务点,活动100次左右,参与人次达3000;设立流动剪艺馆23个服务点,活动160次左右,共有5700余人次参加。长寿共舞台周周演从2006年初首演至今已正式演出120多场,受众达15000人次。老宝贝俱乐部登记会员749人,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9类主题敬老活动700余次,累计受益14060人次,日均人流量100人次。长寿街道推进社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等方面还须不断探索实践,从而让社区群众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学习中感悟幸福,为建设自发有序、充满活力、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作出新的贡献。